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:“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……我专程来看望乡亲们,就是想实地了解‘两不愁三保障’是不是真落地,还有哪些问题。”
2019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调研。这是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,习近平深入农户家中,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和解决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突出问题情况。
一片原始森林绵延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,这里群峦起伏,山岭叠翠,常年大风怒吼,林涛阵阵,故得名“大风堡”。大风堡深处,有一处村落,名叫华溪村。该村坐落在“两山夹一槽”地带,海拔高差大,土地分布零碎,人均可耕地不足一亩。从中国的“贫困地图”来看,它身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,是中国困难山区的一个缩影。
山大沟深,道路曲折。2019年4月15日,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来到这里,1800公里,换了三种交通工具。一路风尘,不辞辛苦,只为六个字——“两不愁三保障”。
什么是“两不愁三保障”?它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。“两不愁”,是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、不愁穿;“三保障”,即实现义务教育、基本医疗、住房安全有保障。
冒着早春细雨,习近平总书记一行人沿着蜿蜒的山路,辗转三个多小时才来到华溪村。满眼翠色的大山深处,传来清亮的乐声:中益乡小学的操场上,学生们正在开展课外文体活动——表演土家族传统舞蹈《摆手舞》。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荡漾着幸福灿烂的笑容。
学校的围墙上,白底红描八个大字:
“向善、向上、向好、向美。”
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子,笑着和孩子们打招呼、握手。摸到孩子们的手有些凉,他关切地说道:“穿的衣服少了吧?”
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孩子们的上学问题,他说,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。再苦不能苦孩子,再穷不能穷教育。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,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。
离开中益乡小学,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曲折险峻的公路盘山而上,前往华溪村贫困户家中。挂着青苔的石阶有些湿滑,总书记一步一步登上陡坡,沿着“之”字形的山间小路爬到半山腰。
谭登周和老伴儿焦光润早早地就在门口迎接了。老人身后的门框上贴着一副对联:“九死一生靠政策,三病两苦有医保。”横批:“共产党好。”
“九死一生”“三病两苦”,简单八个字,背后辛酸呼之欲出。原来,老谭年逾六旬,2018年3月外出务工时受了重伤,七十四岁的焦光润又患有风湿、哮喘等慢性病,这让曾在2016年脱贫的谭家再度返贫。
“在床上躺了4个多月,党和政府补助14万。”老谭讲到这件事激动不已,“要不是政策好,我坟上的草都这么高啦!”
而“共产党好”这短短四个字,正是两位老人要对习近平说的“心里话”。
听完老谭一席话,习近平总书记握着他的手说:“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,才是真正的好。”
如今,低保补助、养老金、土地流转收入加在一起,谭登周一家的生活不成问题,基本实现了“两不愁”。他打算等身体硬朗点儿,就养几群蜜蜂,种上两亩中药材,让生活过得更红火。
离开谭登周家,习近平总书记沿着乡间小路步行前往老党员、已脱贫户马培清家。
途中,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:
“吃得黄连的苦,尝得辣椒的辣,才能够换来蜂蜜一般的甜日子。”
这句标语是有说法的。这些年,华溪村所在的中益乡调整产业结构,发展中蜂、黄连和辣椒等特色农业带动村民脱贫,取得不错效果。这句标语,就是华溪村脱贫攻坚的生动写照。
来到马培清家中,习近平总书记看到谷仓里装满粮食,厨房里挂着不少腊肉,温饱不愁,很是欣慰。
雨后初霁,连绵青山郁郁葱葱。群山环抱之中,马培清屋前的院坝宽敞而平整,在房前的空地上,一张方桌,加上几条长凳,一盆花生核桃,就成了会场——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代表、扶贫干部、乡村医生开起了座谈会。
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我专程来看望乡亲们,就是想实地了解‘两不愁三保障’是不是真落地,还有哪些问题。”他笑着补充了一句,“这次到重庆来,就抽查你们一个点。”
他给乡亲们一条条梳理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的进展。“咱们国家一直到改革开放前,家家都有补丁衣服。我也是穿补丁衣服长大的。但是现在到全国各地去,包括偏远的山村,大家穿得都很整齐,铺盖床褥也很少见补丁。”
“再说粮食,我刚才看的两户人家都有两三个粮垛子,手里有粮心里不慌。”听说这些粮垛子装的多是前年收获的粮食,习近平总书记颇为感慨:“过去在陕甘宁边区,形容年头好是‘耕三余一’。现在你们‘耕一余三’,一年种的粮食吃个三四年。”
年仅十一岁的陈锐是马培清的孙子,他也歪着小脑袋认真听着。先前在中益乡小学,他已经看到了习爷爷。一放学,又赶上习爷爷来家里做客。他认真听习爷爷讲起了学校调研的观感:
“学校正在盖宿舍楼,就是为了解决一些孩子上学远的难题。食堂两位师傅,服务全校157名学生和23名老师,午饭四菜一汤。我想起咱们开始扶贫的时候,推行每个孩子保证每天一杯牛奶、一个鸡蛋。现在每顿标准涨到了6块钱,比当初丰富多了。通过补贴,学生家长负担也不重。我还注意到一件事,孩子们都说普通话,这说明教学规范了。”
小陈锐听了不住地点头,他甚至还有点疑惑:习爷爷心里装着整个国家,为啥他的记忆力这样好?
对因病返贫问题,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关心:“基本医保、大病保险、医疗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。这个兜底作用很关键。脱贫攻坚明年就要收官,要把工作往深里做、往实里做……”
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们的谈话在朗朗笑声中结束。离开华溪村,回到重庆市里,已是深夜。16日下午,一场以“解决‘两不愁三保障’突出问题”为主题的座谈会在重庆召开。
习近平总书记为如今的扶贫成绩感到欣慰:
“看了这么一个村,我心里是有底的。到2020年年初,预计全国将剩下600多万贫困人口和60多个贫困县。把今年工作抓好抓实,明年继续攻坚,就能彻底消灭现行标准下的贫困。从各方面情况看,我们对完成任务是很有信心的!”
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挑战充满警醒:
“总的看,‘两不愁’基本解决了,‘三保障’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。”“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,‘打法’要同初期的全面部署、中期的全面推进有所区别,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防松懈、防滑坡。”
习近平总书记对决战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有着清晰的谋划:
“脱贫攻坚主要政策要继续执行,做到摘帽不摘政策。扶贫工作队不能撤,做到摘帽不摘帮扶。要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,做到摘帽不摘监管。要保持政策稳定性、连续性。”
心里有牵挂,脚下有道路,眼中有方向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华溪村乡亲们说的:“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。”对于这件大事,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像钉钉子一样锲而不舍,从未松懈。
“我提倡钉钉子精神,这得从我做起啊!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。